English

大栅栏:步行还不行

1998-08-19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大栅栏变了。这条具有578年悠久历史、275米长的古老商业街8月6日挂上了由北京市旅游局颁发的“旅游步行街”的牌子,成为北京市第一条步行商业街。北京市宣武区商委副主任、大栅栏商业街管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侯培铎是为大栅栏“消得人憔悴”的那种人,他说,大栅栏商业街已经基本具备了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的条件和能力。

但作为“局外人”、作为“旁观者”,我们却不能不提出这样的疑问:改造后的大栅栏会苦尽甘来吗?

亲自跑一趟大栅栏,你会为它的新面貌而欣喜,但你也会发现,去大栅栏的交通还是那么不便。如果是开车去,即便你是北京人,也很难找到接近大栅栏的途径。大栅栏里的停车场是为旅游团的大巴准备的,自备车的停车仍然是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如果你坐公共汽车去,在最近的车站下车也得走上几百米。

改造过的大栅栏就像一座孤岛,“风景这边独好”但却“气路”不通。要想解决要么对大栅栏放松交通限制,要么大栅栏自己放弃死守一条街的思路,向外辐射发展成为旅游商业区。

不过这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指望的事。眼前急需解决的是另一个问题:

大栅栏的改造是对大栅栏做了精美的外包装,但体现大栅栏特色的内涵———大栅栏的商贸企业经营思路的转变和经营特色的体现并没有根本解决。

长期以来,由于大栅栏的特殊地位,社会对它的关注更多的停留在它的历史、文化和商业的整体意义层面上,对其间企业运作等“细枝末节”问题着眼不够,包括这次“步行街”改造,更多的也是在整体形象上对大栅栏进行包装,推出的还是“大栅栏概念”,内涵上的改造进展并不大,大栅栏里的36家店铺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虽然老字号不少,但现在真正有特色或效益好的只有“同仁堂(中药)”、“张一元(茶叶)”几家,一些企业经营上缺乏特色,商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单调,店堂布局陈旧、经营方式保守,效益欠佳。有些老字号还在卖大路货,缺乏吸引人的东西。大栅栏改造后引进了“张小泉”等名厂名店,前门妇女服装店等少数企业还进行了“股金合作制”改造,但这并不意味着多数大栅栏企业的经营机制,经营思想和经营特色转变问题解决了。走在街面上,仍可看到店家摆摊口小卖大路便宜货,细访一下,仍会发现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商店靠出租铺面和柜台维持营生。

《中国经营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